全球企业债务违约风暴席卷中国 3万亿美元市场崩解
香港万得通讯社综合报道,今年初以来,随着全球企业债务违约创金融危机时期以来最高水平,走过两年牛市的中国债券市场也进入了多事之秋,刚兑神话不断被打破。标普警告,中国经济在向消费驱动经济转型过程中,国有企业违约风险将会大幅攀升。
评级机构标准普尔数据显示,今年迄今为止,全球企业已对大约500亿美元的债务违约,违约企业数量创出2009年金融危机高峰以来的最高水平。而中国企业债市场也陷入泥潭,一方面违约风险频繁“引爆”,另一方面,监管层开始严密监控债市杠杆水平,就连央企和地方国企也未能幸免。
4月以来,一向被认为收益稳定、风险较小的中国债市变得“狰狞”起来,多家国企乃至央企爆发债务违约风险。首先是东北特钢,其在半月内发生三次债券违约。接着,央企中煤集团子公司中煤华昱在6日走向违约,成为煤炭业央企违约首例。随后,中国铁路物资股份有限公司申请暂停债券交易,使其成首个债券申请暂停交易的央企公司。
标普指出,由于中国政府准备好在产能过剩领域关停更多公司,预期明年中国国企违约将持续增加。标普分析师Christopher Lee认为,由于需求疲弱和投资增速放缓,中国国企违约将集中在钢铁、采矿、建筑材料、造船业等周期性和资本密集型行业。
信用风险愈发暴露的背景下,债券发行利率大大提高,且买需大幅下降,不少企业选择暂时取消发行债券,以期降低融资成本。截至4月18日,4月已有59家、62期债券取消或推迟发行,涉及金额近600亿元,远超去年4月的总量。以水泥、煤炭、有色等产能过剩行业或低评级券种为主。取消发行的理由多为市场波动较大,也有发行人称取消发行的具体原因是认购数额不足,或为合理降低发行利率,控制公司融资成本等。此外,彭博数据显示,今年3月有62家企业宣布取消债券发行计划,涉及金额合共448亿元,规模相当于2015年同期的三倍。
彭博称,随着信用风险逐步蔓延,中国3万亿美元的企业债市场正在开始崩解。受地方国企和央企接连违约以及企业取消发债冲击,截止周一(4月18日),中国企业债收益率差已自1月的2007年低点大幅上涨了28个基点。
此外,中国垃圾债连续两个月遭遇抛售,为2014年底来最糟糕的一次。据彭博,3月和4月,7年期AA- 级公司债券与相同期限的政府债券之间的息差扩大了14个基点,涨幅创下了2014年12月以来的两个月最大。4月垃圾债与同期国债的息差已触及四个月来的高位(376个基点),而1月19日时处于352个基点的低位。
平安证券固定收益部研究主管石磊表示,对于中国投资者来说,违约风险无处不在。预计企业债收益率溢价未来数月还可能继续上涨30-50个基点。
更糟糕的是,一大波数据显示,目前还没有任何迹象显示企业债市场将出现反弹。彭博数据显示,沪深两市非金融上市企业利息支付倍数已从2010年的6倍跌至2倍,沪市上市企业盈利预期今年也大幅下调7.8%,创2009年最高降幅,企业偿债能力令人堪忧。此外,标普今年以来下调了63家中国企业评级展望,上调数量仅2家,两者比例创13年新高。
信达澳银基金管理有限公司(First State Cinda Fund Management)分析师Qiu Xinhong认为,目前中国债券违约风险仍处于初期阶段,许多人的看法已开始偏空。
南方中证50债指出,预计信用债违约事件将在二季度持续发酵,僵尸企业过高的负债率和大量短期债务的滚动压力,将导致信用利差显著修复。个别企业的违约会收紧企业在债券市场的融资规模,导致正常企业的融资渠道受阻,进一步增加更多违约事件发生的概率。因此我们在投资中将谨慎选择信用债,严格控制信用风险。
此外,信用债的风险或还将蔓延到利率债领域,后者主要指的是风险较低的金融债、央票和国债等。一位券商公司债券业务人士表示,经济回温迹象明显,加上违约事件频发,投资者对债券市场明显不安,未来国债收益率或继续上升。
华创证券称,信用债相对利率债来说流动性较差,一旦出现信用风险事件更是难以抛掉,出现流动性风险,可能倒逼机构不得不抛售利率债以换取流动性,进而引发利率债的调整风险。
Natixis SA驻香港高级经济学家Iris Pang表示,随着企业债规模以及违约数量迅速攀升,市场的担忧越来越深。一旦企业债风险和金融风险集中爆发,将给整个中国经济带来巨大冲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