京味儿画家马海方
马海方是在北京的胡同里长大的,胡同里的门道他聊熟于心。从提着鸟笼边走边唱的遛早老人,扛着条凳吆喝的磨刀师傅,头顶大缸练摊的天桥艺人,拉着洋车快步如飞的青年“祥子”,都在马海方的画中体现的栩栩如生。如果说你碰到了马海方,你就会发现,他和你遇到的北京老大爷没什么两样。早上起来豆汁焦圈,提壶遛鸟,没事和人逗逗闷子,处处透着生活的气息。艺术来源于生活,而又高于生活;正是这样的生活环境使他的画充满了一股浓浓的老北京市井气,充满了意趣。
就像汪曾祺老先生《胡同文化》里面写到的,老北京的胡同正在消逝。“北京的胡同在衰败,没落。除了少数“宅门”还在那里挺着,大部分民居的房屋都已经很残破,有的地基柱础甚至已经下沉,只有多半截还露在地面上。有些四合院门外还保存已失原形的拴马桩、上马石,记录着失去的荣华。有打不上水来的井眼、磨圆了棱角的石头棋盘,供人凭吊。西风残照,衰草离披,满目荒凉,毫无生气。”这话说的一点错都没有,在经济发展速度飞快的北京,人们生活的愈加浮躁,对老北京文化的传承与了解越来越少。在这种情况下,马海方仍在坚守着老北京文化的传承,正是这种精神,使他的画作供不应求。记得在一场拍卖会的时候,马海方带的作品不仅全部拍出,还倒欠了4幅。可见,马海方的作品受到了广大收藏者的认可与喜爱。
“民族的就是世界的”,“老北京市井的胡同文化,激发了马海方的创作热情,他画没有那种高雅深远的意境,也没有含蓄深沉的气韵,是用一种平白直叙的方式向人们展示、反映、以求得了解、认识。所以可以说,马海方是“京味儿”的画家;“平民”的画家;恪守着文化传承的画家。艺术并不能光是阳春白雪,曲高和寡造成传播力度不足,下里巴人也必不可少,大俗”即“大雅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