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好,欢迎来到青岛国际商品交易所文化艺术品交易中心!

客服热线:

师鸿奔马图

更新时间:2016-07-22    浏览次数: 2770
    自古以来,马、鸡、松柏、雄鹰等文艺创作题材,是展示劳动人民精神、信仰、爱憎、审美、价值、民俗等文化信息的载体,是厚重的民族文化的滋养和熏陶所形成的一种文化印记,承载了中国传统的文化精神,因此其丰富内涵得以传播和长久保存。

       马为特有灵性的动物。马代表着刚健,代表着力量,代表着豪迈。静时,纹丝不动,宁静安详,没有一丝一毫的慌张与不安,是那么的与世无争与泰然自若;动时,尘土飞扬,驰骋千里,追月逐日,乘风御雨,不舍昼夜,是那么的豪放洒脱,热情洋溢,强壮剽悍,力鼎千钧。马还代表着善良,忠诚,人才,是人类的好朋友,在战场中赤胆忠心,勇猛牺牲。在马的世界里,没有虚伪,没有欺骗,只有信任,只有真诚。自古以来,我们崇尚马,尊重马,爱马,懂马。马甚至升华为一种民族精神——中华民族自强不息,奋斗进取,力争上游的民族精神。

   师鸿自幼酷爱书画,在其全部作品中,鹰、鸡、马、松柏占相当大的比重。师鸿在北京惜阴中学读书时痴迷于徐悲鸿“奔马”图,画作中抒写出奋发向上、开拓进取的民族精神,使其热血沸腾,空闲时间全部用在临摹徐悲鸿的画作。悲鸿老师指点其画画不能只是临摹作品,还要有专业的绘画知识和勤奋不辍的精神,而画马则更要深入观察马的生活,掌握马的结构,“以真马为师”。师鸿铭记悲鸿老师教诲,勤思好学,在北京师范学校受业于孙信、李智超等先生,系统地学习了西画技法及国画技法,打下了深厚的绘画基础。之后的4年又在北京师范大学艺术系先后跟随王雪涛、蒲松窗、徐北汀等先生创作国画。上世纪70年代又曾受吴作人先生的传艺,几十年如一日对画马进行了潜移默化的探索。他每年要多次到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,北京南郊农场和康西草原等地写生,每天面对骏马观察它们的生活,了解它们的脾气和性格;他专门学马的解剖学,全面了解马的骨骼、肌肉、组织。在他的画马技法上,则首先用具有浓淡干湿的线条写形,所出的线条流畅精准,富于韵律;然后运用积墨、破墨等墨法展现马的构架于体积;马鬃及马尾则以狂草似的线条恣意为之。匹匹骏马朝气勃勃,英姿各异,都仿佛破纸而出。诚如启功先生所云:“观师鸿画马,如阅天下马,百态千姿,形神各异。或万马奔腾,动地而来;或晴空卷雪,黑白相间;或春光旖旎,交颈偎依;或舔犊情深,世间至爱;或长风嘶鸣,悠忽而至;或奋蹄疾驰,绝尘而去。盖其取意,或喻老骥伏枥,志在千里;或喻少年得意,昂首天外;或喻天马行空,独往独来;或喻万里之行,始于足下。呜呼!师鸿旨趣,皆在斯义,士不可不弘毅,任重而道远。天行健、君子以自强不息,龙马精神即此。夫以马喻人,以马喻义,其砥砺之意,非惟一人,而实我中华民族也”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