艺术分享“李可染 丨 可贵者胆 所要者魂”

李可染先生是20世纪中国山水画最有影响力的代表人物之一,他通过引西入中与融合中西,激活并发展丰富了山水画的民族传统,树起了山水画划时代发展的一座丰碑。

李可染原名李永顺,1907年出生于徐州一个平民家庭。入小学时,国画老师王琴舫看到李永顺出众的绘画天分,称赞他:孺子可教,素质可染。遂取学名可染。今年的3月26日,是李可染诞辰一百周年的纪念日。18年前的12月5日,是李可染辞世的日子。2007年的这个岁末,人们以各种方式纪念这位20世纪中国最具影响力的艺术大师。

“为祖国山河立传”是李可染的夙愿,而李可染在现代中国画领域的开拓性贡献,正是他那被誉为“李家山水”的山水画。早在1942年,在重庆的李可染就认识到要从事中国画革新,必须具备对传统的深刻认识与把握,因此确立了“用最大功力打进去”,再“用最大勇气打出来”的基本路径。在《谈对中国画改造的看法》一文中,李可染提出了“改造中国画首要第一条”:“必须挖掘已经堵塞了六七百年的创作源泉。什么是创作源泉,古人说是‘造化’,我们现在应当更进一步的说是‘生活’。” 到大自然中去写生是李可染的断然选择。20世纪50年代,他展开了大规模的写生,每一次写生都倾注了自己对中国画发展的冥思苦想。1954年,时年47岁的李可染与张仃、罗铭赴江南写生三个月。李可染镌“可贵者胆”、“所要者魂”两方印章自励,他自释“胆”者是敢于突破传统中的陈腐框框,“魂”者是创作具有时代精神的意境,这两句印语也成为了李可染一生对待艺术和做人的座右铭。1956年,李可染进行了一次行程数万余里的写生。他自述到:“这次写生,时间长达七、八个月之久,遍历太湖、杭州、绍兴、雁荡山、黄山、岳麓山、韶山、三峡、重庆……”他后来说:“没有1956年,就没有后来的作品”。这一次写生,从“对景写生”发展到了“对景创作”。1959年,李可染又南下桂林写生。此后人们发现,桂林山水成为了李可染后来百画不厌的题材,也构成了“李家山水”的重要风格来源。


“李家山水”给人一种山势扑面而来的感觉。李可染摒弃了传统山水画的“留白法”,他喜欢满构图,如有空白也常常会用大段的题款加以补足,而中国传统的山水画构图大多取的“平远法”在“李家山水”这里也一变为“仰视法”,山体因此显得顶天立地。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《世纪可染--纪念李可染诞辰一百周年艺术展》的展厅里,三幅《万山红遍》因为其鲜艳的颜色而显得十分抢眼。人们很容易就可以发现,李可染大部分山水画都是“以墨胜彩”(吴作人评语),而借“黑”出奇正是李可染山水画变革的一大独创。在光线处理上,李可染则借鉴西画的测光、逆光手法来表现山的神秘与雄浑。受老师黄宾虹的影响,李可染“惜白如金”,在“李家山水”中,瀑布、梯田、小屋的高光留白总能成为画中的“点睛之笔”。李可染的学生、中国著名国画家范曾有这样一句评语:“于中国山水画史上,有两艘锦缆宝筏--李可染和傅抱石,已然被公认为黄宾虹以后不争的伟大存在。”。李可染独创的富有鲜明时代精神的“李家山水”,形成了“黑、满、重、亮”的崭新山水画图式,将中国山水画的变革向前推了一大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