艺术分享“做人当君子,君子当如竹—郑板桥墨竹欣赏”

郑板桥(1693-1765),原名郑燮,字克柔,号理庵,又号板桥,人称板桥先生,江苏兴化人,祖籍苏州。康熙秀才,雍正十年举人,乾隆元年(1736年)进士。官山东范县、潍县县令,政绩显著,后客居扬州,以卖画为生,为“扬州八怪”重要代表人物。
郑板桥一生只画兰、竹、石,自称“四时不谢之兰,百节长青之竹,万古不败之石,千秋不变之人”。其诗书画,世称“三绝”,是清代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人画家。 代表作品有《修竹新篁图》《清光留照图》《兰竹芳馨图》《甘谷菊泉图》《丛兰荆棘图》等,著有《郑板桥集》。
清圣祖康熙三十二年(1693年11月22日)子时,郑板桥出生,其时家道已经中落,生活拮据。三岁时,生母汪夫人去世,少时随父立庵至真州毛家桥读书。至八、九岁已在父亲的指导下作文联对。
康熙四十年(1701年),十四岁又失去继母郑夫人。乳母费氏是一位善良、勤劳、朴真的劳动妇女,给了郑板桥悉心周到的照顾和无微不至的关怀,成了郑板桥生活和感情上的支柱。十六岁从乡先辈陆种园先生学填词。
康熙五十二年(1713年),二十岁左右考取秀才。
康熙五十五年(1716年),娶妻徐夫人。是年秋郑板桥首次赴北京,于漱云轩手书小楷欧阳修《秋声赋》。
康熙五十八年(1719年),至真州之江村设塾教书。

虚心竹有低头叶,傲骨梅无仰面花。
宁可食无肉,不可居无竹,
无肉使人瘦,无竹令人俗。
独坐幽篁里,弹琴复长啸。
深夜人不知,明月来相照。
窗前有竹玩,门外有酒沽。
何以待君子,数竿对一壶。

竹是何等高雅之物,
自古被无数诗人吟颂高歌。
“咬定青山不放松,立根原在破岩中。
千磨万击还坚劲,任尔东西南北风。”
这是郑板桥对竹子品质的高度赞美

自幼就喜欢竹子,
那满身的绿色,坚挺的身躯,
仿佛在我的眼里、心里都定格成了
一幅不可磨灭的画面。
喜欢它的挺拔、飘逸的身姿,
恬淡、高雅的情怀,
虚心、劲节的风范,清新、碧绿的玉叶,
居贫瘠而自励,历四时而常茂,享盛誉而谨持。
它不浮燥、不张扬、不娇情、
不卑琐,无私无欲,如君如圣;
亦庄亦谐,可师可友。

如竹般的信念在生活中得到了千遍万遍地锤炼,
人性也在灰暗中得到一次次地蜕变。
迷茫中,望尽那满眼的绿色,
力量就会不断地滋生到身体当中的每一滴鲜血里面,
此时,心神也会不由得怡然惬意起来。

好希望自己住在一片竹林深处,
象王维那样弹琴长歌,听竹萧萧,感竹清韵,
渴来品竹茶,饿来食竹笋,品清幽,食雅淡,
寂寞时一支竹笛邀月同歌,
请竹共赏,且随风吟竹唱,
聆听花开叶落,感悟繁华岁月之澹泊心境。